无线荆州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861|回复: 1

[散文] 王遐举书法艺术风格 谢高模 “书法家必须有自

[复制链接]

86

主题

123

帖子

698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98
发表于 2022-11-24 20:50:2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王遐举书法艺术风格

谢高模

“书法家必须有自己的风格”,这是王遐举先生的一贯观点,也是他终身努力追求的目标,经过长期的身体力行,最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王先生的书法真正达到了“端庄杂流丽,刚劲含婀娜”的艺术境界。
本文试图从书法风格史的层面探索王遐举先生书法风格形成的轨迹。
王遐举先生在中国书法艺术园地辛勤耕耘七十余载,诸体兼善,以隶书与行草享誉书坛,书法造诣之深,功底之厚,早已蜚声中外,素有“华夏名笔”、“京都书豪”的美称,与其胞弟海内外著名书法家王轶猛先生被称为“当代二王”。
王遐举,原名克元,号野农,1909年生于湖北监利卸甲河,1995年10月30日仙逝于北京。历任民革中央监察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北京海峡两岸书画家联谊会会长、中国书画家协会理事。书法作品刊刻国内名胜古迹和纪念场所以及北京钓鱼台国宾馆等处。
王遐举是位丹青高手、南社老诗人。出版有《王遐举书法集》、《王遐举隶书李白诗》、《监利泛鹅碑廊书法集》,著有《野农轩诗话》、《舞台布置与民族传统绘画》、《中国剧场史》等。
王遐举以“独门之王”的书法艺术享誉中外,蜚声朝野,他的书法作品是雅俗共赏的典范。

从社会功用层面上来说,王遐举书法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无论是地方,还是京城,他在各地所题写的招牌匾额,无不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无不视为珍宝。王先生曾受中共中央委托,书写《中共中央给蔡畅同志的致敬信》;受全国人大常委会委托,书写《六届人大给叶剑英委员长的致敬信》;1985年武汉黄鹤楼重建竣工时,应湖北省人民政府之邀,书写唐阎伯理《黄鹤楼记》及楹联,刊刻于黄鹤楼中,深受中外游客赞赏和喜爱;1990年,应中共中央之邀,为胡耀邦墓书写《胡耀邦同志生平》。泰国国王曾亲请代书《淡浮院》玉匾。日本创价学会曾授予“富士艺术奖”,以表彰他对书画艺术作出的杰出贡献。
王遐举为京西宾馆会议室大笔行书横披二幅: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党的二十大,习近平总书记在京西宾馆参加广西壮族自治区代表团讨论。
王遐举先生书法艺术之精彩,书法地位之高,可见一斑。

从艺术表现上看,其书法创作有很大的可变性和可塑性。艺术个性鲜明,总是能引起观赏者强烈的共鸣,其书法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与收藏价值。

王遐举先生的书法艺术之所以品位高,主要是因为他特立独行的艺术风格所致。
王遐举先生数十年研习魏碑,主攻《张猛龙碑》和《李璧墓志》(《李璧墓志》为清宣统元年出土,梁启超一度认为与《张猛龙碑》同出一人。此碑结字高古,多有奇趣,笔法多变,被许多书家重视),旁涉其它相近风格的魏碑,如《元桢墓志》,章裕钊书法。
《张猛龙碑》向被世人誉为“魏碑第一”。结字中宫紧收,四面开张呈放射状,线条变化多端似无规律可循,书写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结构精密,欹侧险劲,随字赋形,收放有致,不拘小节,气势开张,颇有拙趣。用笔方圆兼备,以方为主,曲直相生,变化无常,沉着痛快。书体刚健俊美,造势又造险,紧张而放纵,是斜画紧结,不理性之美的典型。这就是书法美学中常说的险峻之美。

美学中的悲剧美、险峻之美、残缺美、不对称之美,在生活中往往令人振聋发聩,触目惊心,收到独特而深厚的审美效果。如蒙娜丽莎的微笑、维拉斯、比萨斜塔、黄山迎客松、杭州飞来峰等。王遐举先生的书法作品具有理性中的不理性之美。

王遐举先生对汉隶的研习尤为用功,以《礼器碑》为主,长年累月,潜心研习,可谓韦编三绝,池水尽黑。
《礼器碑》历来被推为汉代隶书的极则。其书风瘦劲宽绰、笔画刚健、线条凝练,波磔处棱角分明,用笔力注笔端,入木三分。结体寓欹侧于平正之中,寓疏秀于严密之间,端严而俊逸,方整秀丽兼而有之。清人王澍认为:“隶法以汉为奇,每碑各出一奇,莫有同者,而此碑尤为奇绝,瘦劲如铁,变化若龙,一字一奇,不可端倪。”观照王遐举先生书法作品,真是铁画银钩,变化若龙,一字一奇,妙不可言。
为了探究汉碑的“一碑一奇”,王先生披肝沥胆,相继研习《张迁碑》、《曹全碑》、《史晨碑》、《华山庙碑》、《乙瑛碑》等多种汉碑,把汉隶的坛坛罐罐摸了个遍。多数汉碑端庄优雅,王先生还有意吸取素有“隶中草书”之称的《石门颂》挥洒自如、野鹤闲鸥、飘飘欲仙的行笔特点,给自己的隶书创作注入了生机与活力,所以,王先生的书法峻峭而飘逸。
他广泛临习了大量汉碑,吸其汉隶精华,为己所用,因此其创作的隶书作品,以质取胜,似乎以刀为契,雄浑古拙,具有浓郁的金石气,但又不失潇洒俊逸,这是王遐举先生隶书作品的艺术风格特征。

王铎提出:“学书不参透古碑,书法终不古,为俗笔多也。”王先生的隶书与行草,无一处俗笔,这与他取法乎上并且精心研习密切相关。
董其昌云:“右军如龙,北海如象。”
王羲之的行书在险绝之中保持着动态结构的平稳,有一种温润疏朗的风韵;李邕的行书结构更为欹侧,造险生奇,笔势开阖幅度大。
颜真卿几乎能与王羲之比肩。他将篆隶笔法应用于行草,于潇洒简远、自然冲淡之外,别创一种雄秀开张、宽圆茂密的行草书,如‘颜氏三稿’。《祭姪文稿》笔势雄奇,姿态横生。宋人陈深跋云:‘纵笔浩放,一泻千里,时出遒劲,杂以流丽’。《争座位帖》圆劲遒婉,线条曲张,点画凝重,体势宽博,真力弥漫,阮元评云:‘如熔金出冶,随地流走’。
研习汉隶的同时,王先生又在历代行草书中广采博取,如颜真卿的《祭姪文稿》和《争座位帖》,李邕的《麓山寺碑》和《云麾将军碑》,《淳化阁帖》和《三希堂法帖》等。在帖学中吸收各种书法元素,用于自己的创作之中,以文取胜。用笔为书,表现出轻松、流畅、遒劲、灵动、妍美、洒脱的形式美感,具有强烈的书卷气,而又富有金石篆籀趣味,这正是王遐举先生行草书法风格的体现。

金石气与书卷气是贯穿于书法风格史的两大书美类型,是书法风格学中的一对美学范畴,它们既具有各自独立的书法审美特征与价值,又相辅相成地活跃于书法风格的历史演化进程中。
王遐举临习古典碑帖不遗余力,用他自己的话说:你要写习王羲之,就应该到他家里把坛坛罐罐都摸清楚。意思是以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然后再走出来。他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历代书法艺术风格的基础上锤炼打造,最终形成了独具个性的艺术风格,他的书法既有金石气,也有书卷气,这是常人难以企及的。
“书如其人”,是指书如其性格气质。

王遐举书法,笔走龙蛇,卷开雷电,铁画银钩,遒劲爽利。线条起伏,富有节奏感、纵深立体感和入木三分的力量感。无论是隶书,还是行草书,如金戈铁马,气吞万里,风樯阵马,沉着痛快,宛若游龙,奔放自如,仿佛枯藤老树,铁干虬枝,如兰花开放,清新脱俗。其作品的容貌、体型、风度、神韵,无不体现出端庄、清丽、俊逸、潇洒、雄浑、刚健的气度和高超的境界,正如先生喜欢书写的联语“春风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尘”,“天地乘龙卧,关山跃马过”,“山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万壑松声山雨过,一川花气水风生”。

“千磨万砺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一个书法家要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必须经过艰苦、持久而自觉的历练。
王遐举先生出生在湖北,早期工作于长沙,经历过楚文化的洇润和滋养,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后期在京城工作,京都文化大舞台的磨炼,使其积累了渊博的文史知识,促使他达到了更高的艺术境界。

王遐举先生十分注重在姊妹艺术中吸收养料,在创作中丰富自己的书法语言。
与田汉等戏曲家的交往,使他对戏曲有深刻的认识与理解,所以他在书法创作中借鉴戏剧元素,把舞台背景烘托、人物形象、矛盾冲突、故事的高潮等融汇在书法创作中,因而其书法语言更丰厚,书法作品更有活力与张力,更能技高一筹,引人入胜。
作为丹青高手的王遐举与徐悲鸿等画家有着广泛的交游,他能借助姊妹艺术,把绘画的手法与意境溶化在书法作品中,比如他的隶书与行草用笔,借鉴兰草绘画的手法,其行草书总是给人吴带当风的飘逸美感。
作为书法家,他与启功、萧劳、欧阳中石等书法家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艺术交流,进一步提升了先生的生活品位与艺术涵养。王遐举先生曾经在京城办书展,启功先生亲自为他书写广告招牌,成为京都文化盛事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书法家必须有极高的审美标准,如线条的立体感、线条的运行节奏及线形之间的贯气,对不同的结体要了然于心,章法上的谋篇布局,要不落俗套,对于用墨与用笔,要别出心裁,要师承经典,勇于创新,要体现生活与自然中美好的理想和愿望,要有文字学、诗歌、绘画及其它姊妹艺术乃至生活方面崇高的修养。书体风格与个人风格、地域风格、时代风格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并且相辅相成。

书法风格,是书法史上甄别书法家艺术个性的试金石,有如心理学上的“个性”,能把这个人跟那个人区分开来,所谓“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书,如也,如其文,如其人。书法作品是书法家灵魂的外在显现,对那些真正的大书法家,你根本就不会“张冠李戴”,你不会把张芝的草书说成是怀素的,不会把欧阳询楷书看成颜真卿的,不会把苏东坡与米带的书法混为一谈,不会把启功的书法当作王遐举的。因为只有艺术风格迥异,我们才能甄别书法家的艺术个性。
东汉以后,士大夫知识分子间盛行品评人物的风气,注重人物的风貌神釆格调,“风格”一词由此而产生。风格原本是用以品评人物的,后来逐渐用以评价艺术作品,指艺术作品的风度和格调。
“风格”是艺术家的创作个性与作品的内容、形式相统一而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南朝梁文论家刘勰《文心雕龙》中的“体性”、“风骨”、“定势”等篇章就是论述艺术风格与创作个性的相互关系的。刘勰认为:“夫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盖沿隐以至显,因内而符外者也”。文学作品是作家内在性情的外在显现。外师造化,内得心源,性情是作品艺术风格的内因,是变化的核心因素,是起主导作用的。
东汉哲学家王充认为,文不必与前人相似方为佳好:“饰貌以强类者失形,调辞以务似者失情。百夫之子,不同父母,殊类相生,不必相似,各以所禀,自为佳好”。禀性、面目各不相同,作品风格也应各具特色。
魏文帝曹丕《典论论文》中说:“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这里的所谓“气”,即指作家的个性、气质,艺术作品必须以个性气质为主,所以,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十分讲究“这一个”即人物的个性特征。
东汉赵壹在《非草书》中,批评当时的士大夫阶层知识分子竞相效仿草书名家杜操、崔瑗、张芝,“皆废仓颉、史籀,竟以杜、崔为楷”的“东施效颦”现象时说“凡人各殊气血,异筋骨,心有疏密,手有巧拙。书之好丑,在心与手,可强为哉?若人颜有美恶,岂可学以相若耶?”说明书者气质个性与艺术风格的相互关系。一味模仿,只能是东施效颦,适得其反。
蔡邕在《笔论》中说:“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姿性,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兔毫,不能佳也”。“散怀抱”,即主张发挥个人性情,强调突出艺术风格。
晋代王羲之之叔王廙提出“画乃吾自画,书乃吾自书”。这简直是艺术个性的宣言。
南齐王僧虔《笔意赞》提出“神釆为上,形质次之”的观点。“必使心忘于笔,手忘于书,心手达情,书不妄想,是谓求之不得,考之即彰”。“神釆”即鲜明的个性,个性风格是水到渠成后,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的,决不是着意效仿前人笔法时所能做到的。
孙过庭在《书谱》中说:“然消息多方,性情不一,乍刚柔以合体,忽劳逸而分驱。或恬淡雍容,内涵筋骨;或折挫槎枿,外曜锋芒”,“虽学宗一家,而变成多体,莫不随其性欲,便以为姿。”个性不同,造成各自不同的书风特色,即使同宗一家之法,也因各自性情的差异,而表现为各不相同的面目。
强怀瓘在《书议》中说“深识书者,惟观神采,不见字形。文则数言乃成其意,书则一字已见其心,可谓简易之道”,“不由灵台,必乏神气”。鉴赏品评书法作品,首先看神采,因为神采,是心灵的显示,哪怕只看一个字也能见其性情,心灵是神采的依据。只在字的外观形式上下功夫,只能空存物质躯壳,没有精神内核,没有生命力的作品是不可取的。
书法艺术风格的形成是很复杂的,也是需要条件的。首先,书者应有先天的禀赋,即天生的聪明才智。另外,后天所学,长期积累,使先天的个性气质得到丰富和深化,而在书法艺术中产生的个人风格,是个性气质与书法功力的“合金”体。个性是书之魂,是精神寄托层面的,书法功力是书之法,是形式技巧层面的。不同的天赋,不同的后天修养,不同的生活经历,加上不同的学书途径和方法(即书法功底),必然造成不同的书法艺术风格。没有风格迥异的书者是不足以成为有历史影响的书法家的,没有风格迥异的书法作品,是不足以成为经典艺术品的。
当今书法艺术创作活动和审美活动正在逐渐进入到“他我合一”的发展阶段,书家的性灵及艺术情趣给欣赏者以积极的审美引导,而不是媚俗迎合情趣,而欣赏者的审美趣尚又反作用于书家,凑热闹起哄是无济于事的。
中国书法要打破“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的藩篱,真正进入到创作与欣赏都在同一个艺术平台上,还任重而道远。



20221124204311front2_0_183823_FgTfwhHeo-EtxyW-3t-ggBjU1vtg.jpg
20221124204311front2_0_183823_FhlDEbevfMJtSOa-csU3YAiSMoiI.jpg
20221124204312front2_0_183823_Fm5-24AkPAdBm48zLe-aqNOFmX4X.jpg
20221124204311front2_0_183823_FhsuAVba_Du-PR0BFHAFGA7niYY-.jpg
王遐举为京西宾馆书写的毛主席题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成文珍贵的文物。京西宾馆是解放军部队专用宾馆,二十大习主席在京西宾馆参加讨论。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1053

帖子

3955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955
发表于 2022-11-25 11:47:5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点赞!加油!期待后续更新!来自: Android客户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上传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无线荆州 ( 鄂ICP备11009347号-3 )

GMT+8, 2024-6-13 22:05 , Processed in 0.058336 second(s), 15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