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荆州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6690|回复: 0

[散文] 内荆河的前世今生 谢高模 (一) 民族宗河内荆

[复制链接]

86

主题

123

帖子

698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98
发表于 2023-6-15 19:42:2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内荆河的前世今生
谢高模

(一)
民族宗河内荆河,在荆楚大地流淌了几千年。
内荆河位于洞庭湖以北,古名沧浪之水,史称夏水。战国时期,楚国三闾大夫屈原放逐,离湖赋骚,沧浪濯缨,与渔父对话,沿内荆河自洞庭湖以北转到湖东侧,行吟泽畔,怀沙涉于汨罗江。
唐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有诗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云梦泽:湖北东南部为云,湖南北部为泽,方圆九百里。
《水经注湘水》记载:
“洞庭湖水广五百余里,日月若出没其中。”洞庭湖属云梦泽。
杜甫《将赴荆南寄别李剑州》有诗句“路经滟澦双蓬鬓,天入沧浪一钓舟。戎马相逢更何日,春风回首仲宣楼”。
沧浪之水即夏水,仲宣楼在江陵。
沧浪之水因贯穿荆楚腹地,流域涉及江陵、潜江、监利、沔阳与洪湖,因此称内荆河。
内荆河主体在监利,是古代商船抄近路贯通汉口与监利的黄金水道。
内荆河最富于传奇色彩的,要数卸甲河(也称习家河)。
相传卸甲河街上,先前曾经住过习姓大户人家,古人常以姓氏为地名,故称习家河。卸甲河以习家河老街为中心,广义的范围,指鸡鸣垱到月子洼(肖巷彭家码口)这一段,流域共有四个湖垸:南岸太马垸(含蒿湖沙湖部分),北岸莲台垸、福寿垸及幺母垸。所辖自然村,有南岸的同心村、卸市村、赵港村、陈赵村,北岸鸡鸣村(后来分为光荣村、丁家村、王巷村、肖巷村)。狭义的范围,指习家河老街。
习家河称为卸甲河,不知起源于何时。在本土祖祖辈辈口头流传的,有三种传说。
一种传说,源于元末汉王陈友谅。
陈友谅祖先姓谢,在内荆河、内湟河与东荆河流域以渔业为生,常出没于福寿垸、陈沱口、周老嘴、沔城郭河、姚河。相传陈友谅在姚河谢家门,曾经板砖烧窑定居,众多谢姓人家都称此地为窑头河。
陈友谅与朱元璋在沔城一带交战失利,带兵向监利中南部撤退。汉军一路且战且退,沿东荆河北口、网市、周老嘴、陈沱口、滩河口、轭头湾、鸡鸣铺、火把堤、习家河、毛家口、福林寺、洪湖撤往江西,最后在鄱阳湖大战中,因战船过大且用铁链连锁,被朱元璋用火攻,以完败告终。

第二种传说,源于三国时期曹操败走华容道。
在咸宁蒲圻赤壁之战中,不善水战的曹操中了庞统的连环计,被周瑜和孔明用火攻,打得焦头烂额,从洪湖乌林撤军北逃,在毛家口与习家河一带,被关羽拦截,丢盔卸甲,关羽仗义放走了曹操,曹军渡过内荆河,经息甲岭过内湟河,在福寿垸边,才得以休整,从此以后,福寿垸边称曹河,曹河人世世代代都崇尚武术,武艺高强。
曹操从曹河往潜江,一路向北。孙刘联军分占了荆南,从此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魏国最终击败了蜀国和吴国,三国归晋。

毛家口(俗称埋甲口)一带,现有放曹坡遗址。遗留在本地的曹氏后裔,对曹操败走华容的道情节讳莫如深,对于地方立关公雕像,特别反感,政府和民间立好了的关公横刀立马的雕像,也几次被迁移。曹氏家族从来不拜关帝庙,本地关姓人家也不知迁往何处。因此内荆河畔的放曹坡遗址,其具体位置一直是个悬案。

太马垸北边,习家河(俗称卸甲河)老街东头大士庵(也称韩家庵),先前有关公的石人石马巨大雕像,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石人石马莫名其妙地失踪了。
曹操北逃与陈友谅南撤的路线基本一致,中途都经过习家河(卸甲河)地区,只是一个南来,一个北往,方向相反。两个人都遭遇过火攻,一个东山再起,一个藏身火海。不知是历史的巧合,还是历史的必然。
第三种传说,源于唐末黄巢起义。
黄巢攻占长安几进几出,拉剧战争曾经打到湖北。黄巢损兵折将,十分惨重。在江汉平原一带抓壮丁,抢粮食,滥杀无辜。
本地有“见树砍三刀”的传说:
人们为了逃避兵役,就躲在树空里或者荷叶底下。黄巢抓不到壮丁,就下令“见树砍三刀”。所以躲在树空里的人都被杀了,唯有燕姓两兄弟,躲进一个渊里并钻进了古树洞,才幸免于难,后来此地叫燕家渊,方圆几十里,只有燕家是土著。
齐军粮食吃完了,抢不到粮食就杀战俘吃,屠杀人口近千万,惨绝人寰。内荆河一带,鸡飞狗上屋。黄巢下野后,被官兵追得丢盔卸甲,“满城尽带黄金甲”昙花一现,后来迂回到山东,惨败于莱芜狼虎谷。
也许有些传说牵强附会,然而位于古云梦泽畔、长江中游、内荆河中部的卸甲河,的确是历代兵家南来北往的必由之路。如今卸甲河境内,监新公路与监北连接线,再次与陈友谅或曹操兵败卸甲的传说路线不谋而合。
每一种传说,不管是否符合历史真实,都说明饱经沧桑的内荆河,在冷兵器时代,见证过江汉平原无数的金戈铁马。
早在西汉末,王莽时期,内荆河流域,遭遇大旱,荆南因发生旱灾,饥民遍野,出现了“绿林好汉”,南郡张霸被推举为领袖。王莽不体恤民情,加以镇压,反而使绿林起义规模扩大。刘秀就是绿林军势力最强的。绿林与赤眉起义,推翻了王莽专权。公元25年六月,刘秀在河北即位,即光武帝。光武帝消灭了赤眉军,全国复归于统一,史称东汉,定都洛阳。
南宋钟相、杨幺农民起义,波及荆南。义军与官军血战六年,杀人如麻,最终被朝廷派岳家军镇压。战争期间,洞庭湖南北(内荆河在湖的北坝),尸横遍野,血流成河,民不聊生。
国内革命战争与挽日战争时期,红军、新四军、国民党、日军及各种地方武装,都曾经在内荆河两岸进行过血腥的较量。卸甲河畔的老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形形色色的人,充当过各种角色。地方汉奸与土豪劣绅,利用内荆河有利的地理条件,残酷地进行敲诈勒索,不择手段。
习家河北岸,幺母垸湖东南边,有大片旱地。其中有个华子台(也称瓦子台),台西边是熊子田,东边有新月沟,自北堤出口向西北延伸至蒋干池直抵息甲岭。
高高的北堤,自鸡鸣铺向东,一直延伸到头母巷即王家巷边。
北题南边是晓月潭与对眼湖。此地凡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前出生的人,都曾经有过奇特的发现:
瓦子台一带有许多古坟墓,遍地是大量古代砖瓦与陶罐,长时间无法耕种。农民用犁铧或锄头翻土,总是碰到锈蚀的戈矛或大大小小难以辨认的铁圪塔。这都是冷兵器遗物。
在旱地上挖沟,沁出来的水,呈褐红色,当地农民一律称作锈水。
老人们传说这熊子田,是楚王的属地,这里是古代人经常打仗的地方。
地方没有人去深究这些现象,人们只觉得这些地名富于诗情画意,肯定不是平民百姓能想得出来的。
内湟河与内荆河等河水东下洪湖,造成很大的内涝。以洪湖边上的麻雀岭为界,上游与下游的人,为泄洪经常发生械斗。
柳关口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如果有像彭霸天那样的手段,足可虎口拔牙。上下往来的客商必须进贡。关爷的腰包,连“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县太爷,也自愧不如。

(二)
关于习家河的由来,地方人也知之甚少。
有人发现,监利谢氏族谱上,明确写着习家河谢氏。
过去在内荆河上以航运为业的老人们曾讲过,内荆河沿岸的地名,都是以特定历史时期居住在沿河的旺族大姓来命名的。例如:
白家湾,武家湾,邱胡家门,刘家门,唐李家垱,王家门,孙刘家门(紧邻习家河老街也称后街),习家河,周家湾,穆郭土地,罗家院,丁家垸,党家湾,潘家门(也称姚家巷),易家渊,余家门,何家湾,赵家湾,王巷,陈家湾,朱家湾,彭家码口,肖巷,曹家湾,杨家湾,冉家湾,王老河,崔吴巷,武家毛湾,毛家口,传说埋甲口,实际上是武家毛湾的延伸,后被电排河隔断,柳关,内荆河及其姊妹河内湟等都经此关口下洪湖,瞿家湾,等等。
不靠河的多称某岭某台,如平家岭,花穆岭,沈家岭,钟家岭,八吴台,横台,穆家台,郑家台。沿河村落,带湾的多,可见内荆河之曲折。
由此可知,今天的卸甲河,传说这里曾居住过习姓大户人家,也是有根据的。
习家河段的内荆河北岸,从邱胡家门(原鸡鸣铺)起,至南剅沟,古属观音寺乡鸡鸣村。丁家垸土地牌坊就是这样写的:
监利县鸡鸣村丁家垸仁义坊土地。
鸡鸣铺往北至轭头弯接近滩河口,有条九龙河,现以此为界,河西为邱胡家门,已划属观音乡,河东为光荣村属毛市镇。九龙河连接内荆河与内湟河。
内湟河迂回曲折,上至江陵出江津,在监北与沱水相连,经轭头弯,盘旋迂回从曹河往东,蜿蜒曲折,下至柳关,与内荆河汇合,经瞿家湾下洪湖出青滩口进入长江。内荆河从下往上,盘旋迂回,从柳关口经毛家口、习家河、鸡鸣铺、刘铺、莲台、观音、火把堤,上抵西门渊,接荆江。这两条姊妹河呈人字形,与内湟河以北源于秦岭的襄河即东荆河构成江汉平原的主要水系。

九龙河的形成,说来话长。
东晋时期,打击孙恩农民起义,谢氏家族是北府兵的主力。因朝廷无能,孙恩疯狂报复,杀了谢家主力将领,晋朝渐次倾覆。刘禹锡有诗为证: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新,
飞入寻常百姓家”。
从此谢氏从乌衣巷流散开去。内荆河畔的谢家先祖辗转到监利中部福寿垸(内湟河边),以曹河北边谢家台子为中心,开辟湖荒几百亩,以渔耕为业。如果要从谢家台子到习家河码头或到火把堤,必须驾船沿内湟河先东下柳关,再西折进内荆河,溯流而上,经毛家口到习家河,或再迂回到火把堤。往返行程途中,往往要带盘存饭米,起早摸黑,苦不堪言。

清朝时期,监利有位清官,人称汪大人。
谢家人和内荆河两岸百姓请求汪大人,开挖一条人工河,连接内荆河与内湟河,以解决出入之迂。
汪大人经过考察,表示认可。但要开通这条人工河,必须挖掉本地刘姓祖坟与大量农田。刘姓在地方是大族,又有官府背景,上上下下,人多势众,不允许动工开挖。
汪大人无奈,只好上奏朝廷。皇上恩准后,汪大人把圣旨供在鸡鸣铺河边,此河才顺利开成,因皇恩浩荡,惠泽百姓,故名“九龙河”。
从此以后,内湟河畔的渔民,到习家河或城关,可以走捷径了。内荆河畔的人家,下湖种田或打鱼,也更便利了。

后来,九曲十八弯的内湟河,被腰斩寸断,有的地段逐渐淤塞,有的被围成渔塘,此河逐渐销声匿迹,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和记忆。
清末,迫于水患与匪患,谢氏家族的人从福寿垸搬迁出来,一支沿内湟河迁到了江陵拖马埠又名拖船埠,一支迁到观音寺太平剅,一支就近搬到了习家河对岸的丁家垸党家湾。
介于福寿垸与莲台垸的吴家台的吴姓人家,搬到了南岸太马垸边陈赵村。曹河、张家台与郑家台居民依然生息繁衍在福寿垸湖边。
每一次历史变革,都影响着内荆河流域的人口大变迁。
东汉后期,荆南刘姓人口很多。
三国时期,赤壁之战后,曹操在内荆河一带遗留下部分残兵败将。孙刘联军则分别占领了这一带,依然留下大量刘姓人口。例如:
习家河后街的孙刘家门,丁家垸刘姓,鸡鸣铺白家湾刘家门。南岸的曹家湾曹姓,北岸南剅沟张家下头张姓,习家岭(或称卸甲岭,相传曹操在此卸甲北上)以北的曹河曹姓与张姓。
东晋时期,孙恩农民起义后,监利境内的谢氏家族来自南京。
唐末黄巢农民起义后,冉氏,来自山东。
宋朝末年,穆氏、郭氏、杨氏家族,来自河南与浙江等地。
明朝朱元璋起义后,陈氏、党氏、丁氏、余氏及更多的人口,来自于江西。
这些本地传说,可信度如何,只有各家自己更清楚。
一九五四年淹洪水,内荆河流域人口大流动,大杂居。
卸甲河一带,除党姓迁桐梓湖外,其他小姓,如崔姓、丁姓与习姓等不知何往。
几千年来,在江汉平原上,内荆河流淌着广大农民的血和泪,是一条灌满了民族灾难的母亲河。
内荆河畔的泊来人户多,土居人家少,因为内荆河载不动太多的愁苦和战争。

大跃进时期,荆州地区政府组织开挖四湖河,沟通三湖,长湖,白鹭湖与洪湖。由于当时正处于自然灾害最严重、国民经济最困难时期,在疏通四湖时,江汉平原地区的人民群众,克服艰难困苦,做出了无私的贡献。
内荆河在肖巷与曹杨湾跟四湖河交汇,该处被称为三叉河口。此后,四湖河成为江汉平原的主要河流。后来,因修监新公路并沿线开挖了公路河,修建了鸡鸣闸,鸡鸣铺至火把堤段的内荆河,裁弯取直,甩掉了观音(今属红城镇)境内大部分,被截掉的内荆河段,逐渐被斩断围成鱼塘或淤塞成为农田。鸡鸣铺至柳关河段,虽然畅通,但陆上四通八达的公路网,早已取代了内荆河的水上运输功能。
无论社会怎样发展,农业永远不会被历史淹没。一方水土,养一方百姓。
虽然源远流长的内荆河,由于历史的变迁而风光不再,但她永远用甘甜乳汁滋养着监利鱼米乡。



20230615194215front2_0_183823_FnwWsRghVDapMjuJsySmn1WDbVFD.jpg
20230615194215front2_0_183823_FvMfPZzPa5xd_tE9petyGTmuLiMM.jpg
20230615194215front2_0_183823_Fnc_UtWO5988lBEu8eOM31lBOgAJ.jpg
20230615194217front2_0_183823_FmnOG-E__UbktH00RMS_eTjKNaJd.jpg
20230615194216front2_0_183823_FvUNuzxpwma7o2xtsZ_QbOpayoSb.jpg
20230615194215front2_0_183823_Ft0mhMxsdsk871D0Kli2NqWSSmLc.jpg
20230615194215front2_0_183823_FvG7rXHU6FxgYwZp_6yion8jtcwE.jpg
20230615194216front2_0_183823_FhaxE6J6KvYpxZUvncd549jwybCd.jpg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上传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无线荆州 ( 鄂ICP备11009347号-3 )

GMT+8, 2024-6-16 07:38 , Processed in 0.055872 second(s), 14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