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荆州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539|回复: 3

哪些家庭的儿童性格容易古怪

[复制链接]

565

主题

2692

帖子

7397

积分

版主

呵呵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397
发表于 2018-6-21 00:31: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儿童是祖国的花朵和未来,因此,儿童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关爱。但是,每个学校,总会有一些问题儿童,让老师感到非常头疼,还难以“对付”。孩子是家庭的缩影,古怪的孩子也反映出一个家庭的面貌,表现在:
一、留守儿童的家庭
相对于其他同龄儿童来说,留守儿童自幼便远离父母,缺乏频繁的联系,从而缺乏一种稳定而和谐的亲子关系,长期处在这种特殊的生活环境中,极易表现出一系列心理问题,亲情确实心理十分明显。在儿童的生活中,父母的角色是谁都取代不了的,儿童与父母之间的亲情也是无法用其他感情来替代的,那是一种无条件的接纳、关爱、体贴。因此,要培养儿童与父母之间的亲情,最重要的就是要为儿童创设与其父母交流的机会,增加交流的频次,指导交流的内容。因为亲情缺失,很容易使留守儿童产生不健康心理,如自卑、敏感、冲动、缺乏安全感、内向,甚至孤僻等。
1、内向孤僻心理。留守儿童年龄幼小就离开父母,父母关爱严重缺失,尽管有些是爷爷奶奶或亲朋监管,但毕竟与父母亲疏不同,一遇到麻烦就会感觉柔弱无助,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内向和孤僻。
  2、悲观抑郁心理。父母外出使孩子在家里感到空落、孤独,缺乏安全感,长期的情绪低落使留守儿童变得悲观和抑郁。
  抑郁表现为寡言寡语,孤独沉默,郁郁寡欢,闷闷不乐。对一切事物都缺乏兴趣,对未来失去信心,一点细小的过失或缺点也会带来无尽的懊悔,遇事总往坏处想,自怨自艾,认为自己是不幸的人和被遗弃的人。这种人看上去精神萎靡,表情冷漠,他们自己也常诉说倦怠无力、食欲不振和睡眠不佳。严重者甚至会萌发轻生念头。造成留守儿童抑郁性格的原因是:父母外出打工,孩子大都感到家庭空落,心理觉得寂寞无聊,进而产生心理躁动和抑郁问题。
  3、冲动暴躁心理。留守儿童对父母亲情的缺失,加之爷爷奶奶的溺爱和无力管教,他们在心理上更多的暴露出性格和情绪上的缺陷,如自制力差、冲动、暴躁和逆反等。
  4、自卑心理。留守儿童由于在情感上缺少健全的关爱和沟通的环节,长期与父母分离,导致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关怀,遇到困难不能从父母那里找到感情的支持,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出现一些差错得不到及时的引导、纠正,久而久之,便形成一些明显的自卑心理。
  自卑表现为对个人能力和品质作出偏低的评价。在这种评价中,学生常伴随着一些特殊的情绪体验,如害羞、不安、内疚、忧伤、失望等。自卑感强的学生,处处感到不如别人,无所作为,悲观失望,甚至对那些稍加努力就可以完成的任务,也往往因自叹无能而轻易放弃。造成自卑性格的原因是:儿童大都具有攀比心理和喜欢具有自豪感,留守儿童由于自己父母不在身边,自己没有依靠和坚强的保护,因此,与父母全在身边的儿童相比,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有的甚至自暴自弃,丧失信心,学习上降低要求,上进心不强。  
  5、敏感脆弱心理。家庭温暖的缺失使留守儿童心理方面产生了很大的变异,他们多在情感和性格方面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敏感脆弱、忧郁和孤僻,很难融入正常的同龄人群体。加之,目前农村的社会活动和人际关系基本上是以家庭和亲缘关系为纽带展开的,对于自己家庭及亲缘关系之外的其他人的困难处境,他们虽有同情的态度,却也无可奈何。于是心理缺失等现象在他们身上不可避免地出现可。
  很多时候,一句无足轻重的话语或者在做事时受到一点挫折,便会使他们感觉受到莫大的委屈。现在的独生子女在家属于绝对“核心”,倍受大人的关注,因而造成他们的自我优越感越来越强,自尊心更强。因此,当给予他们的关注稍微欠缺一点时,他们往往不能正确的理解和接受,便感觉得自己受了委屈,从而采取自我防卫机制加以抵制和抗议。这种性格对孩子将来的发展极为不利,而要改变这种状况,就需要父母及时了解他们委屈的原因,正确引导他们释放情绪。
  6、敌对心理。一些留守孩子不理解父母,认为家里穷,父母没有能耐,才外出打工,由此产生怨恨心理,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说疏远父母,和父母产生情感隔膜,甚至怨恨父母无情,敌对心理明显。
  敌对是学生遭受挫折引起强烈不满时表现出来的一种反抗态度。有敌对倾向的学生,往往把教师、同学的批评、帮助理解为与自己过不去,认为周围的人都在轻视自己、伤害自己、因此极为不满。他们轻则置若罔闻,重则报复、破坏。他们经常在班里做些教师所不高兴的事,搞些恶作剧,有的甚至以对其他同学的戏弄或殴打为乐。?造成这种性格缺陷的原因:一是家庭教育方式不当。二是家长、教师不懂得学生的心理特点,不理解学生的需要。三是少年时特有的半幼稚半成熟特点,使他们看问题时容意产生偏见,以为与老师、家长对着干是表明自己的坚强勇敢和不屈不挠,是一种英雄行为,等等。
  7、厌学心理。留守儿童属于特殊的社会群体,学习缺乏家长的辅导和监督,学习因而显得困难重重。现在学校大多数班级的学生人数多,留守儿童多,开设的课程多,缺乏家长辅导督促的留守儿童学起来就更加吃力,当孩子觉得学习困难重重时,缺乏适当的引导,导致他们对学习更加缺乏自信,很多留守儿童由此而产生明显的厌学心理。

心理援助~高层次的追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65

主题

2692

帖子

7397

积分

版主

呵呵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397
 楼主| 发表于 2018-6-21 00:32:09 | 显示全部楼层
二、时常家暴的家庭
经常打骂孩子,很容易使孩子产生叛逆心理,导致孩子产生冲动、敌视,甚至暴力的心理与性格。这样的孩子常见的心理问题有:
  1、恐惧、焦虑。经常遭受家庭暴力的儿童,缺乏安全感,与同伴的交往中往往表现为退缩和回避,恐惧和焦虑总是伴随着他们的成长。有的家长常将自己的好坏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这样会使孩子害怕父母,怕父母无缘无故发脾气,怕自己受罚等,终日心神不定、畏畏缩缩,表现为恐惧、多疑、敏感。
  2、冲动、暴躁。受虐儿童,对他们的同龄人表现出更多的身体和语言攻击。他们更可能对朋友善意的建议和其他儿童的痛苦表示出愤怒和攻击。有时候,他们对待自己的父母态度也是充满冲动和暴躁。
  3、敌对、仇恨。受躯体虐待或忽视的儿童表现出较多的品行障碍问题,破坏行为、敌对、仇恨、反社会行为等。其同伴关系也存在严重困难,一方面,这类儿童与同伴交往时表现出较高的敌对和攻击倾向。他们往往对小伙伴友善的接近报以愤怒和攻击,对同伴的痛苦常感到不快或愤怒而不是同情。
  4、自责、负罪感。经常遭受家庭暴力的儿童,会自我责难,感觉是自己错了,对不起父母,甚至产生负罪感,虽然倍加小心,但屡屡还是遭受家庭暴力,这会严重扭曲他们的人格。
  5、无用、低下感。经常遭受家庭暴力的儿童,缺乏自尊、自卑、自我否定,产生无用、低下感,什么事情做不成也做不好。
  6、过度敏感。受虐待儿童常常显得过分敏感和警觉,对环境中任何有关伤害性刺激的蛛丝马迹保持高度警惕,并作出迅速攻击反应,他们大多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困扰。
  7、厌学、逃学。经常遭受家庭暴力的儿童,在学校和人际交往中问题很多,他们比其他儿童在阅读、语言和数学等表现中更糟。他们缺乏学习能力,不能集中注意力去学习,学习成绩差,很多这样的儿童就开始厌学和逃学。家庭暴力受害未成年人厌学和逃学主要原因保有:
  一是家长要求过于苛刻。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愿下,有的家长不顾孩子的想法,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规划孩子的人生与未来,逼迫孩子学习,如果孩子成绩不好就严加惩罚,这样易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进而产生厌学情绪。
  二是家庭关系不和或家庭破裂。家庭关系不和或家庭破裂会给孩子的心灵造成难以抹去的创伤,家庭的阴影会占据孩子思想的很大一部分,进而无心学习,产生厌学情绪。
  三是情绪和情感消极。有些孩子由于学习成绩不理想,经常受到来自家长、老师的批评、训斥,还会受到来自同学们的鄙视,这样心理上就会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这种消极的情绪体验不断积累,就会严重妨碍学习,导致学习没有动力,把学习视为负担,害怕学习,唯恐考试失败对自己构成自尊心的威胁,于是对学习产生过渡的焦虑,造成讨厌学习。
  四是人际关系差。有的孩子,在家庭中家长过分的溺爱,长期的以“小公主、小皇帝”自居,已经习惯于以“我”为中心,融入到班集体后,不能正确的对待同学和老师,表现的自私自利、自以为是、心胸狭窄、目中无人,对老师不尊敬、对同学不友好、不团结,造成师生关系不融洽,同学关系不和睦,把自己孤立于班集体之外,慢慢的造成性格的偏激、孤僻,做事、学习情绪化,慢慢的产生讨厌周围的一切的心理,也包括厌恶自己的学习。
   8、家庭暴力受害未成年人心理扭曲。受虐孩子的内心就像一颗核桃,上面布满了沟壑,一生为之沉重。他们的心灵遭受扭曲,以后他们今后一生也是充满暴力,用暴力解决问题。
  儿童最容易受到心灵伤害的最主要原因是他们的生理和心理的发育尚未成熟,而且他们所经历的社会阅历也不多,更不完全,由此造成的心理伤害无法弥补。人们对世界和社会的认知的物质基础首先是大脑神经的发育成熟,并随着神经的成熟而完善和全面起来。到十七八岁,儿童的神经系统,如大脑重量虽然已经与成年人相等,而且大脑皮层的神经细胞已发育完全,脑神经纤维及其突触联络增长很快,大脑的抑制与兴奋两种基本神经机能也已达到平衡,但大脑的所有认知机能仍然在继续发育。也就是说,18岁以下他们的神经心理发育还并未完全成熟,这就既容易造成认知的不成熟,也可能造成神经心理的永久性伤害,而且一旦受到伤害就会持续一生。家暴是一种比较大的不良应激事件,它冲击的是儿童尚未成熟的神经心理,这就完全超过了一个未成年人所能承受的神经心理应激能力,在此情况下儿童当然比成人更容易产生心理疾病和心理障碍。
  由于儿童尚未获得心理成熟的另一种必要过程与经历——社会生活的锻炼与适应,同样在认知上会受到误解和心理伤害。例如,认为暴力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手段,而且这种意识会伴随其终生。过去的研究表明,儿童心灵受伤后可以影响其成年后的所有生活,包括生活态度与个性,其中对女性最为重要是影响其婚姻和家庭以及对后代的教育。在暴力中长大的孩子将形成强烈的复仇观念与偏执的思维模式,心理扭曲,并在成年后付诸实施。
心理援助~高层次的追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65

主题

2692

帖子

7397

积分

版主

呵呵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397
 楼主| 发表于 2018-6-21 00:32:48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单亲的家庭
单亲家庭的孩子,备受社会歧视,又由于缺乏来自双亲的爱,容易使孩子产生自卑、敏感、敌对和缺乏安全感的心理与性格。
  1、内向、孤僻。一些单亲家庭的学生由于缺乏与父或母的影响和感情的交流,就显得孤僻、不太合群,不轻易暴露自己内心的想法,和很多人都保持距离,不轻易相信别人。部分单亲家庭中的学生朋友很少,课间很少和同学一起活动,上学、放学也往往独来独往,不与其他同学结伴而行。在其他方面,学生们也能表现出这种孤僻与自卑,并且非常敏感,老师在课堂上讲的一句没有任何针对性的话,有的单亲家庭的学生就以为老师是在针对自己。
  家庭的破裂,仿佛是“天降横祸”,对年幼的孩子来说,他们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因而他们遭受的打击比父母更大,而且孩子比大人敏感、脆弱,他们还不具备自我调整心理的能力,一时还难以面对家庭破损的严酷现实,因而会感到无所适从、闷闷不乐。孩子也懂得比较,他们会拿自己的现在与过去比,感到自己处境已大不如前,拿自己与健全家庭的孩子比,自感不加别人家的孩子,因而滋生出自卑的心理,做事变得胆怯,缺乏自信,缺乏进取和积极向上的精神,而且因为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家的孩子。
  这些孩子由于被父母所疏远而产生抑郁,不愿与人接触,对周围的人常有戒备、厌烦的心理,表现出神经过敏的症状。他们总怀疑别人会在背后议论自己家庭的缺损和父母的离异,认为别人都瞧不起自己,不愿向他人敞开自己的心扉,便自我封闭,不愿外出活动,不愿与人打交道,表现出孤独、内向的性格特征。  
  2、自卑。单亲家庭的学生由于性别不同,个性发展上也有差异:女生自尊心强,经常激动,自我封闭,不乐于表现,有一定的抵触情绪,不轻易相信别人,有孝心;男生自尊心极强,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容易自暴自弃,攻击性强、情绪波动大。学生的这种自尊心主要源于内心深处的自卑心理,这部分同学非常忌讳以家庭或者是父母为话题的玩笑甚至是讨论,认为这是在“揭短”。
  由于一直生活在完整的家庭里,面对家庭的突然破裂,孩子无法接受眼前的现实,无法适应无父或无母的环境。孩子的心理没有成熟,他无法去体会父母们的生活,无法理解父母们的苦衷,幼小的心灵脆弱、敏感,没有自我调适的能力,一旦受到冲击,就会不知所措,无所适从。特别是看到同伴们与父母亲亲热热、幸福美满地玩耍、嬉戏的时候,孩子最容易想到自己过去的生活。而现在是今非昔比,心中的悲伤、失落使得他们产生忧郁和自卑的心理,孩子们找不到自己的快乐,看不到自己的快乐在那里,于是拒绝快乐,沉浸在忧虑、悲伤中。同时孩子这时最敏感,面对同伴们和社会的关怀,他们会过于在意,甚至发生误解,长而久之,他们将从人群之中脱离出来,进入自我封闭和孤独的空间,从而导致性格交流的极大障碍,长此以往,他们就会产生心理疾病。
  自责表现为对个人能力和品质作出偏低的评价,从而自我责备、自我鄙视、自我轻蔑,将一切的不如意归因于自己不好,对自己所做的事抱有恐惧倾向。单亲家庭的子女有较为强烈的自卑感,他们感到自己不如别人,悲观失望。
  由于对自己的评价偏低,因此他们把工作和学习的失败归因于自己的无能,产生不安、内疚、失望等消极的情绪体验,从而导致自己的整个心理失去平衡。久而久之,他们对自己失去了信心,甚至对那些稍加努力就可以完成的任务,也往往因自叹无能而轻易放弃。许多单亲家庭子女受到批评后,总认为是自己不好,在别人笑自己的时候,总认为是自己做错了什么事。单亲家庭子女心理自卑的成因:
  (1)父(母)的遗弃和冷落。夫妻离婚时,有的对孩子关心不够,不愿承担子女的监护义务甚至把孩子“推来推去”;有的父(母)虽然接纳了孩子,但没有真正承担起责任来,对孩子漠不关心,甚至打骂。这样的“抛弃”和冷待,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关爱,“我是一个没人要的孩子这使青少年的人格、自尊严重受挫,极易产生自卑心理。
  (2)情感的缺陷。孩子不仅需要物质享受,同时还有强烈的情感需要。单亲家庭子女不是没有父爱,就是失去母爱,使他们内心受到伤害。当听到别的同学谈论自己的父母如何关心和疼爱自己时,他们心里充满痛苦和沮丧。自己是另一类人,无法同他人相比,自然产生自卑的心理。
  (3)家庭经济状况的影响。当代中学生日常消费呈上升趋势,且有较强的攀比心理,一些工薪单亲家庭的子女,由于手头拮据,不敢参与同学聚会,如:生日Party、旅游等等,总觉得低人一等,于是自卑起来。
  (4)教育的失误。在家庭教育中,有的父(母)缺乏应有的耐心,方法简单,摆出“我说了算”的家长作风,甚至认为“不打不成才”。还有的家长和老人却过分关心,而进入青少年时期的孩子,他们的成人感和自我意识急剧发展,希望自己独立自主,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自尊心受挫,或是长期有人“照顾”,养成了孩子的任性,自理能力较差,缺乏克服困难的毅力。有的造成性格上孤僻和过分的自我封闭,与同龄人交往中感到“什么都做不好”,由此而自卑。学校教育中,教师的教育方法也影响着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单亲子女感情大多十分敏感和脆弱,老师的批评往往会认为是针对自己,认为老师瞧不起自己,于是对老师产生排斥心理。如果老师处理问题不能一视同仁,甚至一点点“偏向”就能使他们自尊心受挫。公开的点名批评、斥责、挖苦极易挫伤他们的自尊心,使他们产生自卑感。学校和家庭对青少年学习成绩都很重视。父(母)叮咛“我带着你可不容易,你可得争气啊!”老师加倍关心,一但成绩不理想,父(母)便对子女数落一番、甚至惩罚。“考成这样,没大出息了”,老师也倍感失望。父(母)的否定,老师的失望,使其感到自己太笨了,形成了不准确的自我评价,增强了自我否定意识,极度自卑。
  (5)社会评价的偏见。离异家庭往往成为一些人议论的焦点, “××他妈跟别的男人跑了”,“×× 他爸跟××又好上了”,邻居、同学说三道四,添油加醋者有,还有一些学生及家长排斥他们,说这种家庭的孩子思想不健康,这些都给孩子心理投下巨大的阴影,自卑心理不知不觉形成。除了上述几个方面外,还有一些因素会导致自卑心理形成,如:生理因素、智力因素、交际能力等。而自卑的形成又与学生个体心理品质有直接关系,同样的遭遇和挫折,意志坚强的人能够挺过去,意志薄弱的人会被困难击倒,不能正确认识自我,自卑心理也就与日俱增了。  
  3、忧郁。多数单亲家庭学生,由于自卑,感到抬不起头,喜欢独处,不愿意和同学交往,少言寡语,胆小怕事,整天生活在一个孤独的城堡里,容易出现抑郁情绪。 因为父母的分裂,必然带来家庭的硝烟或冷战,孩子长期生活在压抑的空间,时时为父母的关系而担忧,甚至有些家庭的孩子成了父母撒气、泄愤的出气筒,孩子成天处在恐惧和担忧中,没有安全感,时刻担心、害怕家庭战争的爆发,会使自己体无完肤。这样长期的生活折磨很容易使孩子产生恐惧心理和敌对情绪,对同伴永远保持距离,自我保护意识过强,敌对情绪很大,单亲家庭的子女常常感到压抑、郁闷、烦躁,心理困扰无处排解。由于压抑太久,一旦爆发出来,能量也就越大,极易产生极端行为。这种倾向在女孩身上表现为想痛哭或离家出走,在一些男孩身上则表现为攻击行为。  
  4、散漫。处于无教育和监管能力家庭的单亲家庭学生容易表现为这一类型。行为表现为无组织、无纪律,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我行我素,自控能力差,常迟到,旷课,爱说谎话,对老师的批评不予理睬,缺乏上进心,对集体漠不关心,学习成绩较差。     
  5、多疑。为数不少的单亲家庭学生和重组家庭的学生属于这一类型。由于多疑,对任何事物都持怀疑态度,逆反心理严重。表现为情绪不稳定,喜怒无常,常为一些小事和同学争吵,个别的甚至大打出手。学习凭兴趣,成绩时好时坏,对老师的表扬和批评麻木不仁,缺乏集体荣誉感。
  单亲家庭子女在他们父母亲离婚的过程中看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互相攻击,学习到的是讨价还价、相互敌视,因此,他们对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缺乏信心,他们的监护人由于家庭缺失而引起情绪失调,极易把这种情绪带到与孩子的交往中,孩子生活在提心吊胆中,要花大量的时间来应付家庭破碎后的家庭关系,对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感到焦虑,缺乏安全感。所以,他们在众人面前感到不安、敏感,结交伙伴时总怕别人说自己的坏话,被人说了什么总是不开心,在对人关系上具有退缩、焦虑的特点。  
  6、霸道、易怒。由祖辈哺养,或溺爱,监管不到位,从小养成骄横的习气,事事处理以自我为中心,心目中没有父母、老师和同学,霸道,易怒,常为一些小事,就会与同学产生摩擦。
  由于单亲家庭中的孩子在“孩子圈”中地位不高,容易成为别的孩子奚落和欺负的对象。然而他们也渴望尊严,渴望被人欣赏,于是在言行上便刻意地表现出与众不同,有时甚至喜欢“顶牛角,对着干”,以显示自身的存在价值。单亲未成年人的父母在教育孩子中存在一些误区,表现在:
  (1)情感暗示过多。很多单亲孩子的家长总是把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矛盾和问题都归咎于家庭的不完整,向孩子传递单亲家庭不正常的思想,使孩子也认为自己是不正常的。比如,一些家长经常说“孩子缺少父爱(或者母爱)很可怜”一类的话,在孩子的心灵罩上阴影。其实,父母亲经常吵架的家庭对孩子成长的影响也很大。父母不经常在身边陪伴并不影响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要让孩子理解单亲家庭也是正常的社会现象。
  (2)一味排斥对方。很多夫妻离异后,一方带着孩子,就不愿意让对方与孩子接触,有的甚至干脆搬迁到对方找不到的地方,让孩子看不到父亲或母亲。有的有意识地把对方贬得一无是处,向孩子灌输敌对情绪。比如"你爸爸没有文化,像他那样肯定没什么出息"之类的话,孩子听得多了就会在心理上对另一方形成排斥,这是许多单亲家庭孩子性格偏离正常轨道的一个重要原因。
  (3)过分溺爱孩子。溺爱是很多家庭的通病,单亲家长表现往往更明显。他们总觉得夫妻离异了,很对不起孩子,因此,孩子有任何要求,无论精神上的还是物质上的,都无条件满足。孩子总能得到满足,他的抗挫折能力就无法得到锻炼,就容易形成孤僻、自傲、任性、自私等性格缺点。   
  7、缺少期望感。家庭的破裂使孩子失去了家庭的温暖,也失去了依赖感,便对未来生活失去了期望,因此,便产生了无助孤独、无兴趣、无责任感消极情感。

心理援助~高层次的追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65

主题

2692

帖子

7397

积分

版主

呵呵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397
 楼主| 发表于 2018-6-21 00:33:17 | 显示全部楼层
四、溺爱孩子的家庭
作为父母,宠溺孩子的心理当然可以理解,自已的孩子谁又能真的狠下心来打骂批评,有时候道理也懂,可人是感性的,涉及到自已的孩子,毕竟是亲骨肉怎能做到不宠不溺?不过人也得有理性的一面,为了孩子的将来,作父母的有时还真的必须恨下心来理性一点,适当地宠爱孩子是应该,但不能过度,要把握其中的分寸,毫无原则的过度宠溺,对孩子有百害无一利,对此必须要有充分的认识,不要等到孩子长大不成器了才后悔莫及。父母过度宠溺孩子会有些什么后果?
  1、孩子变得自私自利。被过度宠溺的孩子,由于长期被父母的溺爱所包围,根本不知道为人着想,不会将心比心,不会站在他人角度考虑问题,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自私又自利。也许有人会说,这个社会就应该自私一点,这样才不会吃亏,实在是大错特错,自私也许能谋一时之利,但自私之人的事业必定迟早会失败,感情生活也一样,所以孩子可以学习不够好,或者不够聪明,但绝对不能过于自私自利,否则将来后果难以设想。
  2、孩子性格骄横乖张。孩子被宠溺直接的后果就是骄横,由于父母一切让步,也满足其一切要求,包括很多的无理要求,其骨子里就养成他是老大的思想,父母得听他的,敢于骑在父母头上说话做事,不懂得让步,不懂得宽容,更受不了委屈,性格骄横目中无人,行为乖张专横。
  3、孩子做事懒散无纪律。在父母的眼里,他就是老大,谁也管不了他,而且吃喝拉撒行食住行都有父母代办,什么事也不想做,日益变得懒散,偶尔做一点事也是丢三拉四,更没有纪律性,在他眼中,他就是纪律,他可以不听别人的,别人却必须听他的,将来在社会上势必难于立足。
  4、孩子不懂礼节目无长辈。由于父母的过度宠溺,对于孩子的一些不良行为和不礼貌行为也没有阻止,孩子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礼貌,目无长辈,口无遮拦,更没有基本的做人礼节,因为他压根儿不知道礼节礼貌为何物。
  5、孩子懦弱不能经受困难。长期生活在父母的呵护宠溺下,从小不知道什么是困难,因为一切有父母代为解决,一旦遇到困难就会手足无措,性格变得懦弱,根本无法行大器,成不了大事业,经受不了任何一点小小的困难,就像温室里的花朵,一旦开温室就必然被暴风雨摧毁。
  6、孩子人际关系障碍。由于自私自利,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行事专横无纪律,目中无人,自然无法与人和谐相处,与他人的交流也变得障碍,人际关系是一种互动和互利的交流,而被过度宠溺的孩子总以为自已是皇帝老大,不肯委屈自已,不肯为人着想,总站在不平等的角度来行事,自然没人愿意和他交往,其人际关系必然一塌糊涂,必然成了孤家寡人,学习就业以及爱情婚姻可能都变得困难。
 

心理援助~高层次的追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无线荆州 ( 鄂ICP备11009347号-3 )

GMT+8, 2024-4-19 19:02 , Processed in 0.059813 second(s), 16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